返回主站 >>
首 页
人才政策
干部选拔
业务指南
资料下载
您现在浏览的位置是:
江西赣州: “暖心工程”打造人才港湾
2017-10-20

今年以来,江西省赣州市为引导各类人才向革命老区流动集聚,克服工资待遇、科研环境、学术氛围等硬性“指标”不足等问题,实施人才服务“暖心”工程,在做实服务上下功夫,在拴心留人上求突破,着力打造人才在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集聚的温暖港湾。

人才到赣州就是“凤头” 

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培养人才若干措施》等创业扶持政策,营造人才至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县(区)成立招才引智局,常委、组织部长兼任招才引智局局长。设立“苏区人才伯乐奖”,给予最高20万元人才举荐奖励,每年举办赣南苏区人才峰会,引导全民荐才引才。加强人才创业扶持,对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可优先配建团队和实验室,明确规定对科研创造不进行行政干预;优先安排推荐科研项目,特别是“贫困县企业IPO绿色通道”等中央对口支援苏区倾斜的政策项目,重点向引进人才倾斜。重点给予带项目到赣州来创业的人才,特别是对符合“两城两谷一带”(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产业信息带)首位、主导及特色产业的人才,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一次性无偿资助、每年200万元的生活津贴,同时享受税收返奖、住房优惠、家属安置以及提供人才管家、私人医生、公办景点免票、进出港口车站绿色通道等政策待遇。对本土人才,明确本土新培养人才达到引进人才标准的,同等享受引进人才待遇;本土现有人才符合引进人才标准的,同等享受除人才特殊津贴以外的其他待遇。目前,赣州市已集聚了一大批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专门从事新能源研究的科技人才约150人,国际电池专家4人,1人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人才不愿来,我们就过去” 

赣州市针对产业相对滞后、区位相对偏远、城市影响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带来的人才“不熟悉赣州、不愿来赣州”等情况,打破“筑巢引风”的惯性思维,根据“中国稀金谷”建设、钨和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际,主动到新材料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宁波市新材料科技城设立新材料产业人才与项目联络站,把人才和智力需求送上门,把项目的合作送上门,把人才的扶持政策送上门,将赣州的“家”搬到人才、专家身边,推动实现“宁波人才赣州用”。加强与相关领域专家、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联系,积极探索“两注重、三经常”联系(注重节日慰问,更注重平时联系;经常与优秀在外赣才沟通联络,经常对在外赣才在赣州的家人走访慰问,经常开展“赣才家乡行”活动),引导在外赣才与家乡进行产业对接。建站以来,发布对接赣州企业用才、技术等需求50余项,先后组织3次在外赣才组团回家乡考察、服务,推动赣州、宁波两地达成合作意向10余个,落地项目4个,投资金额达3亿多元。

双向发力搭建履职“舞台” 

坚持结合自身优势,精准施策搭建各类人才履职平台,让人才落地就有“施展拳脚”的舞台。一方面建优人才平台。在工业园区设立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可共同经营、发展,支持政策单独商议制定。目前,一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已确定回乡共建园区,并主动邀请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入驻。打造综合性人才小镇,做到集居住生活、科技创新、轻资产创业、人力资源服务配套于一体,发挥集群效应。进一步提高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的补助标准,全力推动重点科研院所到赣州市建立产学研平台,无偿划拨用地、免费“三通一平”并给予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推动校地合作。充分发挥赣州驻市高校较多的优势,组建校地一体发展联盟。定期开展联系活动,推动驻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有效对接;提高政策待遇,将驻市高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服务范围,驻市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投入地方建设,可同等享受引进人才待遇;遴选高校博士、教授到地方挂职,组建“驻市高校博士、教授援县团”;高度重视企业家作用,共建高层次企业家培训学院。

落地赣州即为家 

根据赣州经济发展实际,避免单纯与沿海发达地区比“给钱”“给待遇”,从关心关爱入手,实施“暖心工程”。家属安置从优解决。引进人才配偶随调,同等单位可选可谈,子女入学市管学校择优调配。人才住房从优保障。兴建各类人才公寓2500余套,建设高级专家公寓,给予引进高层次人才15万至50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研究出台《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筹建人才住房10万套,明确“半价租、八折售”政策,即新到赣州市创业就业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及以上层次人才,按市场价格一半支付租金(另一半由用人单位、受益财政平摊);租贷一定年限(博士生2年、硕士生3年、本科生5年),并续签5年服务合同的,可按核定价(最高不超过同区域或相近区域、同等地段、同等品质商品房价格的80%)购买。其他服务从优办理。设立引进人才职称、编制、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设置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配备专职人员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优。2016年以来,累计为各类人才协助办理各类事项90余件。

版权所有:48-365365 技术支持:珠海市信息化办公室
地址:珠海市机关大院一号楼四楼 邮编:519000 粤ICP备10205805